第十屆矛盾文學獎獲獎作品
于8月16日上午揭曉
不知道你是否有關注呢?
來看結果
值得一提的是
《牽風記》的作者徐懷中
就是咱峰峰人!
徐懷中,峰峰人!作家!他1945年參加八路軍,曾任昆明軍區(qū)宣傳部副部長、文化部副部長,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主任,解放軍總政治部文化部部長;全國政協(xié)委員,中國作協(xié)副主席,全國文聯(lián)委員。
他與作品
小說以1947年晉冀魯豫千里挺進大別山為歷史背景,主要講述了三個人物和一匹馬的故事。
投奔延安的青年學生汪可逾,路經(jīng)“夜老虎團”駐地,因一曲古琴《高山流水》,與知識分子出身的團長齊競相識,成為這位年輕指揮員部下的一名文化教員。汪可逾聰明靈動、冰清玉潔,是美的化身,小說因她牽出了一段段戰(zhàn)爭歲月的甘苦。團長齊競文武雙全,儒雅健談,躊躇滿志,前程無限。在浪漫激越的戰(zhàn)地戀歌即將奏響之際,卻發(fā)生了難以預料的突發(fā)事件,讓二人走向凄苦與悲愴。
談及這部作品,作家徐懷中說:“我寫的是一部具有嚴肅宏大敘事背景的 ‘國風’式的戰(zhàn)地浪漫故事。”確實,此前從未看到有人以如此現(xiàn)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方式描寫戰(zhàn)爭,以這樣的膽略探尋戰(zhàn)火中的愛戀與人性。劉、鄧野戰(zhàn)軍千里躍進大別山,揭開了我軍戰(zhàn)略反攻的序幕。在過去,只看到其豪邁的一面,通過《牽風記》,我們看到了為此而付出的慘烈代價。作者是挺進大別山行動的參與者,小說中每個人、每個故事特別是細節(jié),都有很強的歷史真實性。當然,引起人們閱讀愉悅的不僅是《牽風記》的內容,還有其優(yōu)美、鮮活、詩一般的語言。
寫作感受
徐先生說,其實我寫小說也沒什么訣竅,只是從小喜歡文學書籍。雖說當時只是一種喜好,一種迷戀,可對我最終選擇從事寫作還是產(chǎn)生了很大影響。50年代初期,自己興致勃勃、心情急切地要把自己對國家翻天覆地的變化,對邊疆軍民的種種感受寫出來,所以就有了《地上的長虹》……
實際上,文無定法,文學作品不是誰教出來的,我認為主要是在于“悟”,“悟”是作家對生活、對文學藝術不可或缺的東西。寫作品不能只注意寫過程、寫場面。過程其實只是一個載體,是由一個個情節(jié)組成的東西。重要的,是要注意寫出人情世態(tài)的時代感,寫出藝術情趣、靈性和味道。我覺得,沒有鮮活的生活細節(jié),當然也包括語言、人物、形象等等,是很難把小說寫好的……
生涯成就
徐先生著有中篇小說《地上的長虹》、長篇小說《我們播種愛情》、中短篇小說集《沒有翅膀的天使》、長篇紀實文學《底色》、電影文學劇本《無情的情人》等。短篇小說《西線軼事》獲1980年全國優(yōu)秀短篇小說獎《底色》獲2014年第六屆魯迅文學獎報告文學獎。
戎馬生涯,筆耕不輟
寫下了一系列膾炙人口的佳作
徐懷中先生憑借對文學創(chuàng)作
終身不竭的激情和奮斗
實現(xiàn)了他矢志不渝的寫作追求
就像他在書中寫的那樣
“盡最大力量去完成精彩的一擊。”
最后,讓我們
向徐老先生致敬!
為徐老先生點贊!
(微觀峰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