將在全國范圍內漸次鋪開的高考改革,是當下高考制度的一次深刻變革。實行“新高考”后,高中怎么教?學生如何才能進入心儀的高校?教育整體鏈條是否能環(huán)環(huán)相扣?
不分文理的“3+3”模式:改革凸顯四大變化
自2014年9月國務院發(fā)布《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》后,各地開始陸續(xù)出臺本地區(qū)改革實施方案。記者梳理各地改革方案發(fā)現(xiàn),高考計分方式、高校招生錄取方式發(fā)生明顯變化,科目設置和招生批次成為改革重點。
——不分文理,變?yōu)?ldquo;3+3”模式。廣東、遼寧、吉林等大部分省份實行“3+3”的考試模式:前一個“3”指統(tǒng)一高考的語文、數學、外語科目,后一個“3”為高中學業(yè)水平考試科目成績,由考生在思想政治、歷史、地理、物理、化學、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選擇3科。
——外語等科目實行一年兩考。北京市高考改革確定,英語聽力考試從筆試中分離,一年兩次實行機考,上海、吉林、遼寧等地也規(guī)定,外語提供兩次考試機會,學生選取較好成績計入高考總成績;廣東省除外語科目實行一年兩考外,還將給學業(yè)水平考試提供兩次考試的機會。
——“一考定終身”變?yōu)?ldquo;多元錄取”。各地規(guī)定,改革統(tǒng)一高考招生錄取機制,實行基于統(tǒng)一高考和高中學業(yè)水平考試成績,參考綜合素質評價的多元錄取機制,即俗稱的“兩依據、一參考”。
——“本科批次合并”。遼寧、福建、四川、廣西等地從去年起陸續(xù)取消本科第三批次,與本科第二批次合并錄取。一些省市則提出了合并第一、第二招生批次:上海市將從2016年起合并本科第一、第二招生批次,并按照學生的高考總分和院校志愿,分學校實行平行志愿投檔和錄取;海南合并一本、二本招生批次,并計劃從2020年起僅設本科和??苾蓚€錄取批次;山東省也提出,山東高校錄取從明年起將不再分一本二本。
新高考方案執(zhí)行時間上,上海、浙江兩個試驗區(qū)明年起執(zhí)行新高考;北京、海南等將于2017年啟動高考綜合改革;廣東、遼寧、吉林、湖南等大部分省份定為從2018年高一新生開始執(zhí)行改革;一些西部省份定于2019年開始執(zhí)行。
“套餐”變“自助餐”:指揮棒如何帶動學習革命
各省份高考改革方案引發(fā)普遍關注。一些業(yè)界人士認為,新高考方案總體上以學生為本,為學生、高校提供了更多選擇機會,考試素質教育導向、公平性更明顯。但與此同時,高考的“套餐”模式變成了“自助餐”,“史、地、生”等傳統(tǒng)副科比重增強,各科內容更注重考察與生活相結合的實踐能力,高中教學勢必發(fā)生重大變革。
——“走班制”必然帶動分層教學。師資配置、課程組織與學校管理均不同程度面臨挑戰(zhàn)。
記者在上海采訪了解到,“走班制”正在成為高中教學改革的一大趨勢。目前,復旦附中本部已經對部分高一、高二逾兩百名學生實行全部課程走班,不設行政班級,其余學生選修課實行“走班制”,學生可以按照自己選擇的課表前往對應的教室上課,教室門口也貼出課程安排和相應的時段。
明年開始實施“新高考”的浙江省實行的是“7選3”考試模式,學生可以在物理、化學、生物、思想品德、歷史、地理、技術7門高中學業(yè)水平考試科目中,選擇3門成績計入高考總分。這種考試給浙江省高中帶來了35種課程選擇“套餐”。實際操作中,由于學生選擇不一,部分學校教室、教師出現(xiàn)一定程度的短缺。
——“綜合素質測評”將由雷同到個性。上師大附中校長嚴一平介紹,在相關高校已公布的綜合評價錄取改革試點方案中,高考成績不再是唯一的錄取標準,而是采用“高考+校測+學業(yè)考”方式錄取。在全面推進高考改革后,高校正在逐步將綜合素質納入到人才的選拔過程中,更加關注學生的全科成績、綜合素質和自身的實踐和體驗經歷。
記者在各地調查發(fā)現(xiàn),當前高中綜合素質評價對高考錄取影響不大,部分中學做的還比較簡單。
自由度增加:做好未來發(fā)展“選擇題”
今年上海共有9所高校開展綜合評價錄取,同時高招將合并一、二本批次,原有的志愿填報方式和投檔錄取辦法發(fā)生改變。考生在合并后的10個院校志愿里填報的自由度明顯增加,原來“從一本掉到二本”的概念消解了,考生的選擇面得以擴大,高分考生更易向上沖擊,低分考生也有足夠多的選擇滿足志愿。
復旦大學招生辦公室對此表示,希望學生和家長能充分考量自身特長、興趣、理想,從未來10年、20年,甚至更長發(fā)展時期來把握自身的選擇,只有這樣才能跳出只看眼前的熱門專業(yè)、分數高低等狹窄視角。這也是考生真正能夠在招考制度改革中以不變應萬變的根基所在。
“現(xiàn)在學生最大的困惑是,只知道學習,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,將來要做什么?”一些教師反映,在選擇多了、范圍大了的情況下,考生自己也會患上“選擇困難癥”。
“高考改革最重要的就是選擇。”長春市實驗中學校長遲學為說,考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潛能選擇優(yōu)勢學科,學校也要有這樣的規(guī)劃和引領能力。
一些基層學校負責人擔心,高考改革開始實行時,對學校、學生和家長的適應能力是個挑戰(zhàn)。
針對“走班制”,武漢市一所中學校長說:“學校教室夠不夠用?如何配備相應教師,走班之后新的班級如何管理,如何考勤?可能都要和過去完全不同,應提前做好準備。”
針對高校錄取參加“綜合素質測評”,一位孩子在上海交大附中嘉定分校入讀的家長趙女士表示:在本身比較繁重的高中課業(yè)中,如何更多更好地融入業(yè)余愛好、社會實踐、志愿活動等內容,考驗著學校、也考驗著學生和家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