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補路面方便別人也方便自己
11月10日15時30分,天空飄著小雨,從北潘村往南有條小路通往南潘村和都護(hù)村。
“我見過那個殘疾人,他可真是不錯,經(jīng)常能看到他拿著鐵鍬平路。只有一條腿,卻常做這樣的好事,真是了不起!現(xiàn)在又到了他平路的時間了,應(yīng)該正在前邊的路上呢!”一位在地里干活的農(nóng)婦告訴記者。
沿路往前走,剛進(jìn)南潘村,一個只有右腿、左胳膊支著拐杖的身影出現(xiàn)在路邊。他的雙手握一把鐵鍬,半彎著腰用鍬拍打著剛填在水泥路面坑洼處的土??瓷先ルm有些吃力,但卻十分熟練。這就是讓附近村民紛紛稱贊的義務(wù)護(hù)路人——王文林。他旁邊的電動三輪車上還有其它工具:鐵鎬和一個裝滿土的塑料桶。
“我就是個農(nóng)民,填上這些坑,方便別人走,也方便自己,沒什么需要贊揚的!”面對記者為他豎起大拇指,王文林憨笑著說。
臨近16時,到了王文林上班的時間,他收拾好工具,駕駛電動三輪車朝都護(hù)村方向駛?cè)ァ?/p>
堅持義務(wù)修補路面已3年
王文林今年53歲,是贊皇縣北潘村的村民。1985年,在一家磚廠打工時因意外失去了左腿,躺了近兩年后,樂觀堅強的王文林動手做了一副拐杖,再次站了起來。隨后,兄弟分了家,王文林開始一個人生活。
七八年前,王文林在都護(hù)村找了一份看大門的工作,每天從16點工作到第二天8點。一開始,他總是搭別人的摩托車去上班,幾年后才買了一輛電動三輪車。
說起修路,王文林說他每天都走這條小路,可因年久失修路面有些坑洼。“從這兒經(jīng)過的車輛都會發(fā)生顛簸,有些不方便。”3年前,王文林開始修補路上的坑洼。
不知不覺中,這已經(jīng)成了他的習(xí)慣,每天上班提早出門,下班時晚回家,為的就是把發(fā)現(xiàn)的坑洼填平。
“路平了,大家走路、開車都方便了。我下班在家也沒什么事,方便自己也方便別人。”不善言辭的王文林說的話并不多,卻句句透露著樸實與真誠。
天天修路感動路人無數(shù)
“我們住得比較遠(yuǎn),往來不多,但我知道他一直在修補這條路。這里兩個村的孩子都要去都護(hù)村上小學(xué),路平了,大人們也放心了很多。”北潘村村民王女士說。
南潘村的楚先生在路邊開了家小賣部,經(jīng)常能見到王文林。“我們村很多人都知道他,因為每天都會見到他在這條路上修修補補,已經(jīng)很長時間了。別說一個殘疾人,換做肢體健全的人都很難堅持這么久。”楚先生說。
附近村里的商先生每天會開車從這里走,看到王文林拄著拐杖修補路面,他很是感動,便停下來和王文林聊天,并留下了聯(lián)系方式。商先生說,必須要和這樣的好人交朋友,這樣的正能量也需要讓更多的人知道。
一個樂觀的人一個孝順的人
當(dāng)天17時許,記者來到王文林工作的地方,正是下班時間,王文林正拄著雙拐,在門衛(wèi)旁的小屋煮飯,王文林說晚上就睡在這兒。
“老板是我們本村人,看我生活不容易,才給我這個機(jī)會。”雖然每個月只有600元的工資,但他說起來滿心的感激和知足。工廠的同事談起王文林,紛紛夸贊起來。“他是個熱心腸,幾年來義務(wù)修補路面,卻不讓我們向外人說。”工廠廠長張春彥說王文林也是個十分樂觀的人,每天臉上都是掛著笑容,他有時候有了煩心事就會去找王文林聊聊。
同事說,王文林平時很喜歡讀書練字、看新聞。王文林的家里十分簡陋,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、電器,不過卻有一個他親手做的書架,上面放著幾十本他喜歡的書,這些書有他自己買的,也有別人送的。王文林說,他平時愛看武俠小說和歷史方面的書,有的書被翻破了邊兒。他說自己只是小學(xué)畢業(yè),深奧的書看不了,白天在家沒事的時候就看書打發(fā)時間。
王文林生活節(jié)儉,舍不得買衣服,身上穿的也是鄉(xiāng)親們給的,但是他卻花錢買工具修補路面。
父母在世時,王文林很孝順,伺候父母在村里都很有名。
同事你一言我一語地夸贊著王文林,王文林始終憨笑著,“你們把我說得太好了,我就是個普通人,也沒做什么大事。”王文林說修補路面是力所能及的,只要身體允許,還會這么一直干下去。